洞庭湖国家气候观象台介绍
岳阳市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首位核心城市,也是我国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之一。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殷殷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发挥的独特功能,洞庭湖不仅对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救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还有“长江之肾”之称,对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和调节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作为洞庭、鄱阳两湖平原河湖综合观测区的典型代表,建设洞庭湖国家气候观象台,打造洞庭湖区域多圈层气候要素综合观测平台,提升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评估和服务能力,对推进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气候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站四平台,即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站,研究型业务平台、生态与气候服务平台、国内外开放合作平台、人才培养平台。
采用一站三址多点的布局。
主站洞庭湖国家气候观象台位于岳阳县麻塘办事处新墙河入东洞庭湖口,2023年1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正式业务运行。离东洞庭湖三大核心保护区之一的春风保护区直线距离约1km,地表覆盖类型为湖泊、湿地。站址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拥有业务楼1200㎡,专家工作站800㎡,该站占地面积35亩,观测场地1400㎡。主要观测仪器有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系统全套,观测要素为压温湿、风向风速、雨量、蒸发、能见度、地面温度、浅层地温、草温、视程障碍、天气现象。此外还建设有地面基准辐射。2024年还将建设1个土壤水分观测仪、1套梯度涡动观测系统、1套蒸散观测系统。
第二站址岳阳国家基本气象站位于岳阳市洞庭北路,1952年建站,其前身为1909年英国人在岳阳城陵矶岳州海关建立的测候所。该气象站是全国唯一建在大型水体附近、且观测资料时间跨度逾百年的气象观测站,为全国建站时间最早气象站之一。岳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占地面积1.7亩,观测场地1118㎡。现有地面基本气象观测,观测要素有:压温湿、风向风速、雨量、蒸发、能见度、地面温度、浅层地温、草温、冻土、酸雨、视程障碍仪、天气现象视频观测仪,此外还有PM2.5、PM10气溶胶观测仪、闪电定位仪、GNSS/MET水汽观测。
第三站址为岳阳国家天气雷达站,位于岳阳市南湖新区湖滨,2010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主要地形为丘陵,地表覆盖类型为草地、灌木等低矮植物。占地面积51亩,观测场地面积1300㎡,建设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正在开展双偏振升级改造。目前正在建设轨道植被仪,还将建设地基垂直观测系统,主要仪器设备有3D扫描式激光测风雷达、毫米波测云仪、微波辐射计、P波段风廓线雷达。
此外2024年还新建洞庭湖水上观测平台以及洞庭湖气象梯度铁塔。洞庭湖水上观测平台位于在岳阳县荣家湾镇岳武村附近的洞庭湖中,离岸边直线距离约1公里,丰水期为水面,枯水期为湿地;仪器设备为七要素(压温湿、风向风速、雨量、能见度)自动气象站1套、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系统1套、通量观测系统1套、多参数水质仪1套。洞庭湖梯度气象观测铁塔位于湘阴县青山岛上的青草湖村,占地面积约8亩,地表覆盖类型为湖泊、湿地;洞庭湖梯度气象观测铁塔205米高,分别在10层不同高度的观测铁塔外平台上搭载梯度、涡动、气溶胶、雷电、实景等观测仪器设备。2024年还将要在君山洞庭湖芦苇场建设一个植被物候仪。
此外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在岳阳县洞庭湖金盆港、湘阴青山岛铁塔以及城区枫北巷内涝点建设了3个智能观测摄像头,实现对洞庭湖湿地芦苇、南荻、苔草等植物生长情况进行数字化观测及对内涝点积水识别检验。将智慧渔政系统的湘江19个、资江18个、洞庭湖10个、内湖26个共计73个监控站点的视频信号接入到气象部门,用于补充作洞庭湖湿地生态实景观测。同时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处理视频图片计算实现监测站点的实时能见度观测。
主要研究方向围绕洞庭湖湿地生态及气候变化开展研究,一是开展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及气候影响评估;二是开展洞庭湖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测研究;三是开展典型湿地地形高时空分辨率多源卫星遥感监测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