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呼和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概况

呼和浩特气象站建于1914年,现址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2017年被世界气象组织(WMO)确定为“百年气象站”。前身为绥远气象观测所,1925年并入绥远省立农林试验场,更名为省立农林试验场测候所,1937年日军将测候所更名为厚和浩特市农林试验场测候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测候所恢复观测,并成为中央气象研究所直属站,1951年测候所移交到新成立的归绥甲种气象站,归绥甲种气象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院内。先后多次变更单位及名称,2013年搬迁到现址(原址建筑及设备均保留),2015年划归呼和浩特市气象局。2017年5月被世界气象组织评为“百年气象站”。2018年被中国气象局确立为“呼和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观象台现有观测系统:高空观测、地面综合观测、太阳辐射辐、环境、生态、垂直地基遥感观测、天气雷达、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酸雨等观测项目。

采用一站多址形式

本站(79亩)

料木山高山气象站(与天气雷达站同址)

呼和浩特市南郊蔬菜气象试验站(100亩)

野外站观测项目建设

  1. 近地层通量观测

  2. 基准辐射观测

  3. 草原生态系统监测

  4. 大气成分观测

  5. 气候资源观测(风能)  

  6. 极轨卫星地面校正场

大气垂直观测项目建设

  1. 风廓线激光雷达

  2. 微波辐射计

  3. 地基水汽观测

  4. 无人机

  5. 系留气球

  6. 毫米波云雷达观测

环境监测

2019年,在观象平台北侧建设了环境气象观测站, 安

了气溶胶激光雷达,PM(1、2.5、10)观测设备

生态监测

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四个OTC观测棚,合作开

展模拟气候变暖情况下,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观测。

内蒙古气象局数据处理平台建设

观测领域综合:地基、天基、空基等监测的综合监测。

观测要素综合: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态过程的集成监测。除传统的温度、气压、风等物理量的监测,还包括温室气体、空气质量等的观测。

观测过程综合:从初始观测、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到数据应用的全过程。

围封禁牧对典型恢复的影响

  • 本世纪初连年导致锡林郭勒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地方政府采取围封禁牧等措施恢复其影响

  • 围封禁牧4-6年能使典型草原生态系统趋于顶级

  • 随着禁牧年限延长,草原生态系统综合能力有下降趋势

建立草原冷季载畜量计算模型

草畜平衡:传统计算草原冷季载畜量计算的模型只考虑牧草产量、草场利用率、冷季牧草保存率、冷季日数和家畜日食量

  • 对传统的冷季载畜量计算模型(gi.Yi.ai.bi) / e.t 进行了改进,不仅考虑冷季贮草量Yci 、冷季贮草调入(出)量Ydi对载畜量贡献,也考虑了冷季积雪掩埋牧草f(L)/f(h)和不同家畜冬季刨雪采食能力Pi对草地冷季载畜量的影响

  • 锡林郭勒盟草原监理部门以气象部门作的草原冷季载畜量为草畜平衡的重要参考依据

典型草原区生长季CO2通量特征及对气候波动的响应

研发草原植被自动监测系统

  • 针对全区气象局开展的草原植被监测工作主要以人工为主,监测点与台站距离较远,费工、费时、费力、主观性较大情况

  • 利用网络摄像技术、图像判别技术,对高清网络摄像图进行解译,实现了对天然牧草发育期、株高、盖度等自动判别和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估测

草原干旱发生机理和干旱解除条件

  • 锡林郭勒草原“十年九旱”

  • 人工水分控制干旱试验

  • 降水模拟和干旱解除试验

开展气象探测新技术试验

  • 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测试

  • 自动探空系统、全自动制氢系统考核

  • 北斗-GPS常规高空探测系统模拟业务稳定性测试

  • 雪深自动化测量仪器测试

链接

台站导航

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