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介绍
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是一所以“观测为基础、科研为支撑、服务为目的”的综合性气象业务台站。于2006年由锡林郭勒盟牧业气象试验站和锡林浩特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合并组建,是全国首批五个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之一,于2019年被正式授予我国16个气候观测关键区的“国家气候观象台”。

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按照“一站多址、一站多能”的建设原则,分别在市郊和距离锡林浩特市25公里处的野外基地两处逐步建成多种探测手段互补的综合气候观测系统,现已涵盖地面基准气候观测、高空探测、近地层通量观测、基准辐射观测、地基遥感廓线观测、生态系统监测、大气成分观测、生物圈观测和气候资源观测共九大观测系统,初步实现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的全方位、高精度、稳定可靠的连续观测,用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展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多圈层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影响的观测业务与分析、评估与服务。
依托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首批入选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和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锡林浩特遥感真实性检验站、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锡林浩特高分真实性检验站,被锡林郭勒盟生态保护委员会认定为“锡林郭勒盟生态与气候监测大数据实验示范基地”“锡林郭勒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合作与培训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还是区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习基地。
近年来,面向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需求,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持续开展观测试验提升观测业务能力,不断推进气象探测技术发展。分别承担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的人工对比考核、GPZ2型自动探空系统业务化试验、QDQ2-1A型自动水电解制氢机设备业务化试验及Ⅱ型卫星导航探空仪测试,对各类新型气象观测设备性能进行测试评估和中试考核,推进科研业务有效融合,有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以研究型业务全力支撑气象现代化建设。
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强化科学研究与气象业务深度融合,着力解决业务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以科技进步推动业务能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依托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野外试验基地,开展了中国科技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锡林郭勒盟科技局的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有两项科技成果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成果获锡林郭勒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取得一项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三篇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多部。面向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协作与技术服务20余项,围绕草地生态特色开展陆地观测卫星、高分卫星和风云三号03批卫星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大气边界层湍流与非湍运动特征观测研究,干草原区退化草地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等。不断探索高等教育与行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全方位一体化链接。
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生态与牧业科技服务工作始终立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监测为手段,以科研为支撑,先后应用围封禁牧、草场轮刈、草原干旱致灾机理试验等多项研究成果,全面服从和服务全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项业务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提供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科学依据,得到政府领导的好评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认可,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公益气象服务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未来,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将继续面向国家、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综合观测站、研究型业务平台、生态与气候服务平台、国内外开放合作平台和人才培养“一站四平台”建设,持续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气象强国梦保驾护航,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