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估 守护天蓝地绿水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商洛市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谷,在青山绿水间留下殷殷嘱托:“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源的涵养地,商洛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秦岭陕西段生态优良区域占比始终保持高位,植被指数、净初级生产力、森林绿度等核心指标均稳中有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这背后凝聚着一份来自气象的心力:以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为核心,形成“一站多址、点面结合”综合观测系统,联动全市39个国家气候站、2个森林生态观测站、13个微波辐射计、56个大气负氧离子气象监测站、8个植被生态自动观测仪,以及1个轨道式植被监测系统,构建起“地空天”一体化监测体系。基于此,团队还研发出涵盖生态农业、气候康养、绿色工业等11大类63种精细化服务产品,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具体实践。
8月11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明确了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界定不同层级政府行权范围,厘清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为国家公园管理提供产权支撑,更好服务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生态保护补偿等工作。
近年来,武夷山国家气候观象台与国家公园气象台始终以专业气象力量守护着这片生态净土:打造了覆盖基准站、基本站、高空站、国家站、雷达站的综合网络,形成“地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体系;建立武夷山百年气象站档案专题资源库,集中呈现生态气象观测数据,为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与实时数据支撑;研发了植被脆弱性监测评估技术,可精准分析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适应性;创建高分辨率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模型,为生态风险预警和生态保护红线严守提供科学依据。
7月24日,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这一世界级荣誉的获得是对洱海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成效的权威认可。
为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多年来,大理市气象局积极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在环洱海周边建成27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了覆盖地面、水面到高空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山地气象综合监测网,获取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数据;围绕洱海流域天气气候机理分析、水质水位生态服务与评估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等“卡脖子”难点,开展多源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以及百米级数值模式精细化模拟研究,揭示山地-湖泊复杂地形下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和形成机理,提升山地气象预报准确率,为科学高效开展洱海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马楠 何慧娟 刘娜 袁媛 林廷炳 杨澄 周蓉)
(责任编辑:张林)